【文/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臭咸鱼】
近日,网络上流传着一则关于三国题材的影视剧《魏武挥鞭》立项的消息,引起了广泛关注。这部作品以曹操为主角的影视剧,剧名也是来源于毛主席的《浪淘沙·北戴河》,其中写道“往事越千年,魏武挥鞭,东临碣石有遗篇”,很多人都知道,毛主席一向不吝表达出对曹操英雄气概的赞赏之情。
网上流传的《魏武扬鞭》立项公示网络图片
然而,同时公布的剧情大纲,令许多三国历史爱好者的心情变得五味杂陈,不免感到忧虑和困惑。
剧情简介:东汉未年,宦官乱政,为匡扶汉室,曹操与袁绍暗中设计,铲除弄权的塞硕与何进。然而董卓借此机会挟持天子,祸乱朝纲。曹操反抗董卓失败,欲与袁绍号召群雄讨伐董卓,没想到袁绍只想借机为自己谋利,曹操与其分道扬镳,走上了自己的道路。
此后数年,曹操入兖州,平叛乱,屯军田,终于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时却内忧外患,痛失至亲、经受背叛。同时,袁绍与曹操在官渡迎来一人战,最终曹操胜利,一统北方。面对权力的诱惑曹操几经踌躇,最终立下恢复一统、还政汉帝的誓言,踏上了南征之路。
这两百余字的简介,可谓每句话都充斥了编导对历史故事的无知和偏见,而且最后一句话说曹操誓言“恢复一统、还政汉帝”更是将曹操的形象定位问题暴露无遗。因为所有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:曹操都自认为不可能还政给汉帝。
显然编导既不知道在历史上,曹操有句著名的话:“若天命在吾,吾为周文王矣”;也不知道曹操在著名的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中解释过:我担心我退还兵权后,便会遭人陷害,我既是为我子孙考虑,也是考虑到我失势后国家又会引发剧烈动荡,所以我不会因为追慕虚名而让自己和国家都受到祸害。这也是我迫不得已而为之啊!
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: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。既为子孙计,又己败则国家倾危,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,此所不得为也。
历史上的曹操知道“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”,而此剧编导为了塑造曹操的完美形象,就要让曹操成了慕虚名的“大汉忠臣”?诚然,既然把曹操当作主角,那么把曹操塑造成英雄形象,这个创作方向本身并没有问题。但编导固执地认为,只有“大汉忠臣曹操”才配得上是英雄,这样的理解是偏颇的。
《姜维传》作者Ratchet曾与笔者交流创作心得时说过:曹操可以塑造成一个“黑暗的英雄”,这不是否定他的英雄形象,要知道“黑暗的英雄”(有瑕疵的英雄)仍然是英雄。而国内有一部分编导对历史人物的理解程度,显然还达不到这个层面,他们打着“艺术创新”的旗号,思想上却不肯让主角有行为和道德瑕疵。
例如,十年前胡枚导演的电视剧《盖世英雄曹操》就努力把主角曹操塑造“白莲花式的英雄”,当时或因剧中人设和剧情出现重大瑕疵,经多次修改,其首播一再推迟,最后播出后仍然换来骂声一片。可叹的是,如今十年过去了,还是有一部分编导创作没有吸取这个经验教训。
胡枚导演的电视剧《盖世英雄曹操》网络图片
要知道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刘备人设,其本质就是一个白莲花式的英雄,道德感爆棚,以至于鲁迅先生曾在《中国小说史略》中点评道:“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”;其次,演义中还充斥着封建社会推崇的“忠君思想”,这也是封建社会环境下的小说基调,而放到现在已是不合时宜的。
于此,毛主席就曾呼吁给历史上的曹操翻案,强调的是,需要重视曹操身上的“革命性”(改革恶政等等),并明确反对演义故事中“维护封建王朝正统观念”。可叹的是,现在某些人只看到“翻案”两个字,便浅薄地以为只要把刘备的“忠君思想”嫁接给曹操就算翻案,这算哪门子“翻案”,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嘛!
毛主席:曹操统一中国北方,创立魏国,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,抑制豪强,发展生产,实行屯田制,还督促开荒,推行法治,提倡节俭,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、恢复发展,这些难道不该肯定?难道不是了不起?说曹操是白脸奸臣,书上那么写,戏里这么演,老百姓怎么说,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。还有那些反动士族,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,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。这个案要翻。
曹操艺术形象溯源及演化
曹操在中华历史文化中已是一个家喻户晓式的大人物,如果说演义故事中,蜀汉丞相诸葛亮是“智者”的极致形象,那么曹操就是“奸雄”的极致形象。
曹操之所以会被人们当成“奸雄”对待,在史书上也是有迹可循的。许劭对曹操点评有两个版本,一个是孙盛《异同杂语》中的“治世之能臣,乱世之奸雄”,另一个是范晔《后汉书·许劭传》中的“清平之奸贼,乱世之英雄”。曹操作为生存在汉末乱世中历史人物,在群雄逐鹿的历史环境中脱颖而出,不论是“英雄”还是“奸雄”,他都有着一体两面的历史形象。
在魏晋乃至隋唐之际,曹操顶着“魏武王”的名号,受到后人的敬仰,例如晋人陆机的《吊魏武帝文》和唐太宗的《祭魏太祖文》,都是肯定了他平定北方,建立魏国的功勋。
同样的曹操架空朝廷建立霸府,逼迫天子乃至其子曹丕篡夺汉室的悖逆故事,仍然被后世帝王所忌惮。后世帝王在仰慕曹操的政治手腕和功绩之时,又会防着身边会出现类似曹操的大臣。
晋武帝司马炎在听蜀人樊建讲述诸葛亮故事后,还感慨道:“如果我有诸葛亮这样的臣子,我哪里会有今天这么辛劳!”当然这话,大家听听就得了,假使诸葛亮复生,又效力于他,他哪里有刘备的魄力和信任,敢将国家权力拱手相让?他第一感觉肯定是把诸葛亮当成曹操,或者是自己的祖父司马懿来对待了。
所以说,这些帝王的心理其实也很矛盾,既期望身边能有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辅佐,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又忌惮权臣的不忠令自己失去皇权。例如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忌惮权臣檀道济的名望,便下诏诛杀,檀道济得知噩耗后,气得将帽子丢在地上,痛呼:“汝自毁万里长城!”
既然帝王心中防着“曹操”,如此“诸葛亮”也难再有。这就导致此后南朝王朝更易,几乎所有权臣都选择做“曹操”——既然皇帝不会信我会做诸葛亮,那我就必须要做曹操,不然便要步檀道济的后尘。
简言之,曹操的历史形象,在隋唐之前是以“能臣与奸雄”形象示人。
魏太祖像网络图片
而从宋代以后,评书这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兴起,三国故事作品受到底层百姓的广泛欢迎。当时在说书先生的口中,故事主角是刘备,当观众们听到刘备打输了,就会愁眉不展,甚至流泪。而曹操则不可避免地成为反派人物,这也是曹操艺术形象的起源定位。
《东京梦华录》卷5:霍四究,说《三分》;尹常卖,《五代史》;文八娘,叫果子。其余不可胜数。不以风雨寒暑。诸棚看人,日日如是。
《文学史》第七编第一章 :《东坡志林》载,王彭尝云:“徐巷中小儿薄劣,其家所厌苦,辄与钱,令聚坐听说古话。至说三国故事,闻刘玄德败,频蹙眉,有出涕者。”
乃至宋元之际,在各种三国评书故事中,“刘备的蜀汉集团作为主角,而曹操则沦为反派形象,孙权集团为配角”的基调已经确立下来。等到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横空出世,也是以这个基调作为创作基础,又同时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演义故事体系。
再到明清时期,由于出版业兴盛,《三国演义》这本小说的流传度非常广,甚至远销国外,如朝鲜、越南、日本等同属中华文化圈的国家。演义版的三国故事也成了流传度最广的文学艺术作品。
诚然,史书晦涩,难以读懂,但以听评书和读小说来获取历史知识,就相对简单多了,而且观众和读者也不需要有太多的文化知识储备。长此以往,民间百姓认为的历史人物形象便是演义故事中的那样。只是可惜了曹操,他的反派形象已成了公认形象。例如在京剧的演员扮相中,曹操就被设计成“白粉脸”,也就是京剧脸谱设定中的反面人物。
说句公道话,罗贯中在写演义故事中,还是给曹操做了一些正面的形象塑造,比如编出了“献七星刀刺杀董卓”的故事,但大家还是很容易地忽略这些细节,只愿意认定曹操就是一个奸雄罢了。
前文也说到,毛主席曾提出对曹操形象的翻案,是基于对演义故事中曹操的艺术形象做出的再审视建议,而且也明确反对了“忠君思想”这种封建糟粕。联系到《魏武挥鞭》这部剧的简介,都2024年了,编导还试图给曹操套上“忠君思想”这种封建糟粕,实在是与“翻案”主旨背道而驰,是在开历史倒车。
开始摆脱演义故事的曹操新形象
1994年,由王扶林执导的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横空出世。王扶林说过,老三国并不是一五一十地照搬演义故事,也是有自己的改编。王导特意邀请了很多文史专家参加剧本创作,既要以老百姓熟知的三国演义故事为底本,也要摒除中的封建糟粕,其中人物总体贴近演义形象。仅对上个世纪而言,这部电视剧的创作基调本就是针对演义,也是经得起当时的观众检验的成功作品。
王扶林执导的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剧照网络图片
而且剧中的曹操由演员鲍国安扮演,相关戏份很多,也并不是单纯以反派的形象出场,特别有一些曹操与刘备之间的对手戏,经过他的精彩演绎,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到了2010年,由高希希执导的《三国》(又称新三国)登上荧幕,当时就宣传要脱离演义故事底本,率先做出艺术创新,只可惜最终呈现出的作品质量并不高。幸运的是,陈建斌扮演的曹操形象,虽然达不到鲍国安的高度,但也算广为人知。
高希希执导的《三国》中的曹操网络图片
如今B站上有一堆Up主在发布针对新三国的吐槽视频,吐槽点无非集中在两个方面:
第一个方面是:剧情本身的“逻辑”和“台词”就不过关;
第二个方面是:地理、官职、服装、礼仪制度的混乱,或简称“魔改历史”。
就这些问题来说,在这部剧中的人物群像都存在或多或少魔改的情况,甚至可以说,这些“魔改”都不是这部剧的关键问题,关键问题还是第一个方面:剧情和台词不过关,有太多经不起推敲的剧情场景。
换言之,如果连一个原创故事都讲不通顺,那观众还能期望什么?
笔者就拿陈建斌扮演的曹操故事来举例,也就是第一集劝退笔者的场面。
当时的场面是“董卓弄权,群臣寂寂”。此剧为了刻画这个场面,董卓在离殿的时候,打了一个喷嚏,群臣弯腰就弯得更低了,还慌得面面相觑。这本来确实是不错的场景设计,而转头曹操出场了,故事逻辑就出问题了——曹操就因为没有接到王允的生日宴邀请,然后主动找太傅袁隗搭话又不被其信任,就敢在大殿之外高呼“国贼董卓!”来证明自己的立场。
相信有很多观众跟我当时一样,被这段剧情给尬住了。
第一,群臣都弯腰向董卓行礼,那么曹操当时在哪里?如果你曹操行礼了,那你曹操也和袁隗也是一样的人,你的道德制高点在哪里?如果你曹操没行礼,你是怎么做到鹤立鸡群的?董卓从殿内走出殿外,你曹操怎么躲开董卓视线的?——场景镜头并没有给观众一个合理交待。
第二,既然董卓弄权,他是怎么做到满朝文武大臣连一个自己耳目都没有的?这个董卓是不是弄权的水平不够?——董卓被降智。
第三,既然王允不信任曹操,即不邀请曹操,那么王允的密谋计划又怎么敢当着曹操的面来实施?难道不应该是等曹操先走了,其他大臣再密谋吗?——王允被降智。
第四,曹操是有多大的胆子敢在宫外喊“国贼董卓!”难道只有这个方法才能证明自己不是董卓党羽吗?——这哪里是英勇无畏,明明是仗着主角身份,不会在第一集下线,这又是在给主角降智好吧!
所以就有人吐槽《新三国》剧中“群魔乱舞”,人物的语言行为降智成了常态,只为了服务于剧情中所重点铺垫的“权谋大戏”。可是曹操和谋士们煞有介事地探讨出的权谋大计,观众只要细细思考一下,就能发现其中逻辑根本经不起推敲。
当然,笔者也不是全部否定新三国的文化价值,在十年前,三国戏相对匮乏的时期,还是有很多观众爱看这部历史剧的,而且在剧情创新方面还是有成绩的。本剧也产生了不少名场面,在网络上也是经久不衰,比如经过B站鬼畜区的加工,“曹操盖饭”已经成为名梗,获得了另一种艺术生命力。
“曹操盖饭”表情包来源网络图片
如此看来,陈建斌老师的曹操形象必然万古长青。
既然说到“无脑权谋”,笔者再简单吐槽一下2021年三国短剧《川流》,此剧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。
主角是两位普通士兵兄弟:江川和江流。在赤壁之战时,他们发现军营中出现大规模的瘟疫,便力劝曹操烧掉水寨退兵,放弃统一天下的机会。而曹操在会议上,谋士程昱主战,认为把患病的士兵送入孙刘联军的营地,让吴人也一块儿感染瘟疫(这是什么缺德计谋?)。曹操心里同意退兵,却不敢当场决定,而是用暗语的方式,假意将江川兄弟赶出去,要他们把患病的士兵带上船,送去进攻吴军。同时,曹操说给他们送上美酒。
江川兄弟在船上,无意中拆开酒坛后才发现全是火油,这才明白曹操原来是支持放火烧自己家军营的。于是,江川兄弟调转船头,把自己家的军营给点燃了。然后曹操看到自己家军营被烧后,露出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,还阻止在一旁大呼小叫的谋士程昱去救火。
这就是编剧自认为设计出一套高深莫测的权谋大戏,实际上逻辑充满硬伤。
《川流》中的曹操豆瓣
第一,曹操作为军队的最高统帅,完全有权力在战场上决定进退去留,怎么会沦落到要顾忌谋士程昱脸色的地步?为什么不能当众说明白?——编剧要让观众自己去猜。
第二,如果放火烧掉水寨就能阻断瘟疫扩展,那么如何保证孙刘联军的军营也发生瘟疫后,曹军继续保持战斗力?毕竟病毒又分不清敌我,也不存在“敌人得瘟疫后,曹军士兵就能获得免疫力”的道理啊!所以,程昱坚持用感染敌军取胜的理由也根本不成立。
第三,历史上的曹操喜欢隐语不假,但是在重大军事决策时,他也用“赏赐美酒”隐语,这就未免当成儿戏了。曹操就不怕江川兄弟无心喝酒,没有在船上拆开酒坛,直接驾船冲进了吴军军营,那自己的隐语岂不是落空了?那么编剧有没有在剧情前面设计江川兄弟嗜酒如命的桥段来铺垫呢?没有!或者,曹操对此隐语安排有后手准备吗?也没有!
第四,等到水寨中火光四起后,程昱急着跳脚大喊救火时,先前顾忌程昱颜面的曹操又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。哦,这儿会他才不愿意给程昱面子了?这样的剧情设计又让曹操行为出现前后矛盾。
猜测一下,可能编剧是想设计出一个城府很深的曹操,只可惜功力欠缺,塑造出一个前后矛盾的曹操来。当然,此剧是某三国游戏的宣传短剧,能拍出这样的作品,也是可圈可点的了。
两部电影中的曹操形象
除去电视剧,也有脱离演义故事的电影作品出现。比如2011年的电影《关云长》和2012年的《铜雀台》,各自讲了一个全新的三国故事。
《关云长》的故事主线本来是演义故事“关羽过五关斩六将”,另外一条故事线是“曹操与关羽之间的英雄相惜”,本应该是体现曹操政治家智慧风范的故事模板,按照《三国志·关羽传》记载,曹操对身边人说“彼各为其主,勿追也”,曹操这个决定与关羽相互成全美名——曹操夸关羽“天下义士”,裴松之夸曹操有“王霸之度”。
在演义故事里,罗贯中安排曹操派张辽前来宣旨,“奉丞相钧旨:因闻知云长斩关杀将,恐于路有阻,特差我传谕各处关隘,任便放行”,夏侯惇知道这是曹操心意,也只能乖乖听命撤军,放任关羽离开。
2011年电影《关云长》网络图片
罗贯中如此设计出“曹操的胸怀大度到:已知关羽斩杀了自己的部将,却不怪罪,仍由放行。”曹操对关羽“爱才、惜才、敬才”的感情跃然纸上。
可以说,罗贯中能将史书中简单的一句话改编出如此丰富的剧情,这个“过五关斩六将”的经典就是一个三国故事的成功范例。
反观电影《关云长》中,著名演员姜文扮演的曹操亲自下场,并当面劝关羽跟自己,还说:
“关羽,你就是个蠢蛋!你这个蠢蛋被刘备利用了!”
“你知道好马为什么不吃回头草吗?对,刘备过时了,我曹操……才是新鲜货色。”
然后空谈一些所谓大道理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:这些现代口语感的台词破坏了历史剧的基调,而且劝降的行为也很低级,实在配不上历史上曹操的政治家身份,说好听一点是“平易近人”,说难听一点就是俗不可耐。
更有意思的是,因为姜文在2010年扮演了电影《让子弹飞》中的土匪头子“张麻子”,于是有观众吐槽姜文版的曹操是“三国版的张麻子”。毕竟大家都认为曹操是成熟的政治家,而不是满口俏皮话的麻匪。
《让子弹飞》中的土匪头子“张麻子”网络图片
再看《铜雀台》这部电影,主线是讲述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的权斗故事,其中曹操由香港著名演员周润发扮演。周润发的演技自然不必说,能够轻松驾驭曹操的双面形象,展现了霸气和奸邪的两面。
当然,这也是因为该剧故事设计本身就很讨巧,是针对曹操历史形象“能臣与奸雄”做出的合理设计:曹操到底是汉献帝的政敌还是保护者?曹操身在权力巅峰之际,面对天子的发难,危机四伏之际,如何保证彼此的体面?
该剧本故事是原创,虽然最后某些高潮部分,如太监穆顺稀里糊涂地被刘亦菲扮演的灵雎一戟戳死有点难以理解,但其他讲权谋的戏份还是比较合乎情理。
就仅针对主角曹操的形象设计而言,确实做了一定深度的发挥创作,不再是简单地把曹操定位成忠臣和奸臣之分,可以说该剧的曹操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。
《盖世英雄曹操》是曹操形象的失败典型
与《铜雀台》播出的同年,胡枚导演开始筹拍《盖世英雄曹操》,此剧在一开始,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,胡导拍摄的历史剧《汉武大帝》珠玉在前,因此很多人相信她的实力水平。加上本剧宣发通稿中,也是强调“要给曹操翻案”,也多次强调“请了文史专家给剧本挑错”,“还要在服化道上还原历史”,这每句话都是打在新三国的死穴上,让人深信不疑这必然是一部能超越新三国,并经得起观众检验的作品。在这样的宣发之下,同样爱好三国文化的日本电视台也抢先预定播放版权。
结果该剧于2013年杀青后,顺利在日本播出,反而在大陆地区,该剧遭到了被举报的命运。此后几年,又经历了多次改名的波折,终于勉强于2015年上映。最终作品呈现还是牵强人意,主角曹操的人设沦为一个标准的失败案例——原来该剧编导主观恶意地将其他所有配角进行降智(变成蠢人),降德(变成坏人),以拔高主角曹操的白莲花人设。
更滑稽的是,之前宣传不是说请了一大批三国专家为剧本“挑刺”,结果在第一集里,就弄错了曹操的曾祖父曹节身份。
——曹操的曾祖父曹节,籍贯谯县(今安徽亳州市),是个一生未做过官的普通人;而剧本中把籍贯是南阳(今河南南阳市)的大宦官曹节当成了曹操的曾祖父。
两个曹节同名同姓,并不是一个人,这是只要用百度搜一下就能知道的知识点,编剧都不知道!这很难让人相信宣发时的话有哪句是真的。
要么,胡导根本没请文史专家来审剧本,只信任自己的御用编剧何燕江的水平。
要么,胡导确实请来一批文史专家挑刺,只不过被一个草台班子给蒙蔽了。
当这种基础史实弄错后,让懂历史的观众有种看到曹操“哭错坟”的喜感。对于不了解这个史实的观众而言,同样也有疑惑:为什么曾祖父一大把年纪了还在家里搂着美女上下其手,为什么曾祖父要让曾孙曹操看自己杀人为乐?曹操怎么这么倒霉摊上了这么一个荒淫且邪恶的曾祖父?曹操的成长过程有长期经历这种家风吗?
《盖世英雄曹操》中曹操的曾祖父曹节网络图片
再多看几集才明白,原来这部剧中只有曹操才是唯一道德感爆棚的绝世好人,其他不论敌、友,都只有非蠢即坏两种标签。历史上曹操最信任的谋士郭嘉成了蠢材,气得曹操挥剑去砍;历史上曹操最欣赏的对手刘备成了坏得流脓的恶棍……
殊不知,这样设计对手,会导致曹操的形象也毫无特色可言,观众也欣赏不来“伟光正”的曹操。哪怕是原本喜欢曹操的观众也不会相信历史上的曹操是靠着“纯洁和善良”走上权力顶峰的,更别说剧中恶意抹黑刘备形象,引来刘备粉丝强烈愤怒进而举报的花边新闻。
据胡玫介绍、《曹操》着力刻画的是曹操从少年到成年,再到壮年的成长,再现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。胡玫坦言要改变大家对曹操的印象,给他翻翻案。胡玫透露,为了更加接近史实,开拍前她曾找了一大批三国专家为剧本“挑刺”。在服装、武器设计上,她严格按历史记载来打造,做到那个时代有的一定要有,没有的绝不强加,她希望打造一部负责任的历史剧精品。不过,胡玫说剧中也有演义的成分,也有跌宕的情节,但不影响它是一部正剧。
据悉,为了更加接近史实,胡玫在开拍之前曾经找了一大批三国专家为剧本“挑刺”,而众多三国专家在看完剧本表示,此版《英雄曹操》更像是一部曹操前半生的奋斗史,不但用细节重构了自曹操14岁起励志为国的故事,更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一个“纯屌丝”在三国时期如何成长为一个“高富帅”的故事。
笔者以为历史剧创作剧情时,历史人物的基调必须遵循历史,切忌恶意抹黑古人。就拿曹操举例,你把曹操的形象设定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,哪怕设计他在青年时有易冲动、不成熟的表现,从而为曹操设计出一条有成长过程的故事线,这是可行的。
早在2006年,易中天《品三国》在百家讲坛的名声大噪,就引起影视圈的注意,包括观众也有这方面的艺术需求,想看到一些不同于演义故事的历史故事,也会主动去了解和欣赏曹魏阵营的人物。而曹操作为曹魏帝国的开创者,更是首当其冲的重点人物。
新三国算是一次勇敢地尝试新故事创作,电影《铜雀台》中的曹操形象也是值得赞许;只是《盖世英雄曹操》对曹操的塑造,让人难以苟同。
《军师联盟》中“无心插柳柳成荫”的曹操
2017年《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》以司马懿为主角的三国剧,以曹操迎天子迁都许县后的建安年为时间起点,讲述“后三国时期”的历史故事。
此剧以司马懿为主角,主创方面也不可避免地落入“主角是白莲花人设”的俗套之中,杨修、曹洪、曹真等政治对手无一例外地被塑造成又蠢又坏的角色。这也是另话。
倒是于和伟扮演的曹操形象,也得益于配角定位,反而得到了历史形象的还原。剧中的曹操就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,面对政敌时有霹雳手段,有怀柔之术,还有温情的家庭戏。这样的多面性设计,让曹操的形象生动活泼,观众也更加认可这样的曹操。
2017年电视剧《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》网络图片
例如,在演义故事中有个曹操“横槊赋诗”的场景,原著是放在赤壁之战前夕,大概是说“曹操酒后乘性横槊赋诗,又杀死冒犯自己的刘馥”。这个故事本来并没有服务于司马懿剧情的价值,但是编剧很巧妙地只保留了曹操“横槊赋诗”的正面场景,并把时间改在曹操去世前的那段时间,以塑造出符合曹操“烈士暮年、壮心不已”的悲怆感。当观众看到霸气的曹操,这一代枭雄在斗赢了政治对手,却斗不过岁月时,这个场景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,这段剧情也成为此剧最为经典的场景。
肉眼可见的是,大家都不认为对汉室忠心的曹操是个“好曹操”,那么某些编导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对“给曹操翻案”的理解水平了。
对三国剧的一些展望
若说明清时,评书和戏曲的观众们欣赏英雄和明君,但随着现代观众对文化作品的欣赏水平提高,观众对三国人物形象有着新的理解需求,这是不容忽视的。老三国可能被视作“演义故事体系”巅峰,而“新三国”和《军师联盟》不遵循演义故事框架,注重对曹魏人物进行刻画,这就是当前的三国剧特点和趋势。更有心者,会把民间传说及现代人文思想融入其中。
例如,吴宇森电影《赤壁》里,设计了“小乔入曹营”的段子,这应该是对唐朝诗人杜牧写的“铜雀春深锁二乔”的现代演绎,认为曹操伐吴是为了得到两位美女大、小乔。还有孙尚香(孙权之妹)与孙叔财(原创虚构人物)踢足球(蹴鞠)、谈恋爱的桥段,这当然与历史上孙氏与刘备政治联姻的故事不同,而此剧的用意肯定是在倡导自由恋爱——也就是给古人编故事,来宣扬现代的思想。这些内容也具备了时代特色,只要剧情合理安排,倒也无伤大雅。
至于何时能再有一部成熟的新作品来,笔者觉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。比如《魏武挥鞭》的简介就让人失望,原来时至今日,还有人不清楚进步的方向在哪里。
艺术作品当然可以有新的故事,创作者也可以有新的立场,但创作者必须要有尊重历史的态度。就如同《三国演义》一样:在《三国演义》现世之前,就有很多三国评书故事流传民间,但其中故事又荒诞不经,以至于目前流传下来的版本少之又少。相较于这些评书的故事质量,演义算是“尊重历史”的同类作品了。
由此可见,新时代的三国剧,需要寻找历史与原创剧情的平衡点,合理编排,就能像《三国演义》那样从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,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而那些以轻浮的态度对待历史的作品,观众也必然会以轻视对待它。